〔自由時報記者吳俊鋒/台南報導〕中國人口多、市場大,已成為台灣水果積極拓展的外銷通路之一,仿冒爭議卻也屢見不鮮。近幾年來,農會積極在對岸註冊商標,若發現被侵權,才能循法律途徑,要求「踹共」。

農會總幹事黃澄清說,就對岸民眾而言,台灣出產等於是優質的代表,賣價也比較高,不肖商人當然爭相仿冒,四年前以「玉井」地名在中國進行商標註冊,核定使用的商品包含芒果、楊桃、鳳梨、蓮霧、蜜棗、木瓜、洋香瓜、番石榴與葡萄柚九種,正本清源。
黃澄清表示,完成商標註冊後,有幾次在市面上發現玉井水果被仿冒,會同中國當局前往警告,商家都緊急下架。由於盜用的都是小販,且承認做錯,並強調不會再犯,因此並未追究。只是魔高一丈,許多不肖商販索性資源回收有玉井水果繁體字標示的紙箱,魚目混珠後,重新包裝,高價上市,令人搖頭。
後來,玉井農會外銷中國的水果紙箱,只好每年更新,讓不肖人士難以盜用。
黃澄清強調,外銷中國的水果,每年約佔總產量的兩成左右,對岸並非主力市場,但目的在於多幫農民爭取通路,且透過註冊來保障權益。
除了玉井之外,在台灣已完成產地團體商標認證的「關廟鳳梨」與「麻豆文旦」,在市政府農業局輔導下,也開始向對岸申請註冊,以免被人「捷足先登」。
農業局委由專利商標事務所協助處理對岸的註冊事宜,在中國有許多關帝廟,擔心民眾混淆,關廟鳳梨的申請被打回票,改以「台南關廟鳳梨」再提申請。
關廟農會推廣股長郭勝德則認為多了台南兩個字也不錯,至少外銷中國時,可以再幫地方打點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