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控宏達電侵權 法界:商業策略手法
![]() |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初判宏達電侵犯蘋果兩項專利,也讓宏達電為了維護股價,實施庫藏股;究竟宏達電在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十二月終判前會有什麼結果仍難預料。法界人士指出,在國外專利提告本來就是商業策略之一,而且公司規模太小還不屑提告。由於宏達電太賺錢才引起蘋果眼紅;但也提醒業界在發展過程中,對專利本來就要相當小心。(彭清仁報導)
在國內規模相當大的宏鑑律師事務所鄭勵堅律師指出,在國外專利提告本來就是商業策略之一,十五年前台灣的科技廠就常被美國公司提告,尤其半導體界也開始重視到專利權的重要,因此每一個步驟都相當小心,以免不慎踩到地雷;聯電甚至將申請專利列為員工重要考績之一。另外,由於專利都是公開的,所以都可以事先避開侵犯他人的智慧財產權的危險。
據了解,在律師界智慧財產權的專利訴訟,獲利最為可觀,宏達電被蘋果提告,專利訴訟的律師一天最高可獲利新台幣八、九百萬元。當然高獲利公司的企業經營者,本來就要有社會責任,否則股價從一千多元跌到九百元上下,倒楣的還是投資人。鄭勵堅律師也表示,訴訟成為商業策略之一,除了有效擾亂對手的發展之外,如果提告成功,也可獲得大筆的權利金,或是在提告過程獲得鉅額和解金。而這些國際大公司,對小公司也不屑提告,因為即使訴訟成功,也沒啥利頭。宏達電遭蘋果提告,初判有兩項專利侵權,雖然終判宏達電未必敗訴,但蘋果這一手的確讓宏達電付出慘痛代價。鄭勵堅也預言,這類的國際訴訟只是愈來愈多、不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