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步一腳印】博士家的鐵板燒 突破傳統讓老店起死回生

TVBS 更新日期:2009/12/27 22:23 徐沛緹

華燈初上的夜市街頭,潘威達剛剛回到家裡的鐵板燒店門口。

鐵板燒店第二代潘威達:「這是我今天教的,我今天帶一篇。」記者:「今天教的是?」潘威達:「今天教休閒,休閒事業管理,是教服務業操作實務,這是我在師大博士班念的,都是一些英文的報告。」

27歲的潘威達,攻讀餐飲管理博士已經第3年,現在還在大專院校兼課,只是每天傍晚回到家裡,這個平價鐵板燒小店門口,心情就難免五味雜陳。潘威達:「我同時是學生、又是老師、又是老闆、又是老師的,國科會研究助理,所以,角色衝突。」 潘威達從小就跟著爸媽在鐵板前幫忙,也練就了一番手藝,不過,當潘威達每天下課回家幫忙,換上廚師服,身兼多職的角色衝突,再怎麼辛苦,都還比不上為了改變鐵板燒店的經營型態,而引起的父子衝突。

其實,鐵板燒店的生意有起色,也是這幾個月來的轉變,店裡嶄新的裝潢,和高朋滿座的客人,鐵板上,俐落的鍋鏟起落,一道接著一道出菜,這一切對潘威達來說,都得來不易。

幾年前,潘威達意識到,家裡開了18年的鐵板燒老店,正面臨了一個大危機。潘威達:「不只是金融海嘯之後,應該是說,近5年來生意愈來愈差,愈來愈差、愈來愈差,有可能是因為老客人的流失,新客人、比較年輕的人,可能就不會,可能看到我們店裡髒髒的,就是店面舊舊的,就不會再進來,那也有可能是,我們自己本身不改變,一直沒有進步,這有可能是個主要原因。」

潘威達一路念的都是餐飲,觀察到家裡的店面靠近夜市,又缺乏好好維護環境,再加上最直接影響到生意的,夠不夠美味,似乎都開始節節敗退,到成本之下。潘威達:「後來,我父母他可能看到生意愈來愈差、愈來愈差,可能在食材或者是醬料的部分,並沒有再像以前那麼的堅持,味道也可能也變了、跑掉了,對,所以客人當然就會慢慢的流失。」

看到生意每況愈下,還有媽媽為錢發愁,跑3點半的身影,一直以來,想要為老店注入新生機的念頭,潘威達向父母提出,從經營方式到環境都要改變。潘威達媽媽:「小孩是說,你讓我念得這麼高,我學的就是這一塊,對不對,我自己本身的店,都沒有辦法弄得好,對不對,那你讓我念得那麼高,不是白念了。」

潘媽媽說這句話時,其實,是帶點驕傲和憂愁的,驕傲的是,兒子都讀到博士,還是天天回家幫忙,關於書本裡,學到的那些餐飲行銷、品牌知識,希望學以致用、改善生意;站在外場,招呼生意的潘媽媽,都看在眼裡,但發愁的是,在廚房裡,負責食材和醬料的潘爸爸,一直都對兒子的提議,比鐵板下熾熱的爐火,還要更大為火光。

潘威達媽媽:「因為我們也是做了10幾年,對不對,我先生講了,也不是不對,他說你念的是理論,對不對,那是書本上的東西,跟事實上會差距很大,況且現在時機不好,你隨便一動,就要花不少錢,況且現在生意又不是很好,所以他就認為說,我做10幾年了,你念書是書本上的一些東西,跟實際上會落差太大,他就沒有接受,他們父子也常常為了這種事情衝突。」

幾個月前,潘威達正準備和同學,參加一項創意料理比賽,他想以家裡的鐵板燒為發想,研發新菜。潘威達:「因為唯有核心的優勢,是比較難以模仿,比較不可取代,就一直在想,我們店裡可不可以用SWOT(優劣勢分析)分析啊,優勢、劣勢、機會、威脅,因為在想自店裡的優勢,然後就想到說,我爸爸媽媽的背景,可以拿來當成一個故事行銷主題,我本身就是一半台、一半客,所以我是台客,台客之子就是有這樣的演變。」

潘威達笑稱自己是「台客之子」的身分,讓他想到,不如就把台灣和客家兩種菜系,融為一爐,利用簡單的食材,就可以在鐵板上,炒出當年爸媽為愛情,突破的閩客通婚,和文化融合的故事。

潘威達:「這象徵著我爸爸媽媽的結合,那為什麼這麼說呢,例如說在鐵板上做烹調,客家蘿蔔糕是白色的,它煎了會變焦黃焦黑,對不對,那台式的豬血糕是黑色的,它在鐵板上煎了,表皮反而會變白喔,會變白,那這個鹹蛋是白色的,它遇到烹調,鐵板煎了之後會變黑,皮蛋是黑色的,它受熱會變白,黑變白、白變黑、黑變白、白變黑,它象徵一個文化融合,客家人跟閩南人,好不容易能夠結合的,一個愛情的故事。」

用客家粄條,加上台式清粥小菜裡常搭配的豆腐乳,一起在鐵板上炒,潘威達把它命名為「台客豆腐乳炒粄條」,還有虱目魚,也取代了傳統鐵板燒的食材。

潘威達:「一般的平價鐵板燒,會使用鱈魚、冰島鱈魚,那我們有另外推出的桔米虱目魚,那桔米虱目魚呢,虱目魚是比較會讓人家聯想到比較台灣的魚,通常是在這個台南,南部地區的魚。」

虱目魚搭配客家桔醬,又變成一道跨越菜系的新嘗試,但就在潘威達和同學在店裡研發這些菜色的那天,潘爸爸的出現,又讓兒子很受傷。潘威達:「我跟三個台大同學在試菜,然後他(爸爸)在那邊罵來罵去,對啊,我就叫他進去啊,他就一直在那邊罵,就是一直閒言閒語這樣,讓我3個同學都很尷尬,(爸爸)他認為我在亂搞啊,炒鐵板燒,幹麻炒一些很奇怪的東西。」

比賽過後,潘威達雖然抱回了第一名,把這些創意料理端上家裡的鐵板,再加上提高食材成本,把從前的配菜豆芽,改為去頭去尾口感較好的銀芽,加強各種肉類的品質,不過,再回頭,看看家裡的環境,潘威達還是覺得很想有一番作為。

潘威達:「以前就是像夜市一樣路邊攤,客人吃飯也是坐在路邊這樣子,我們是用保麗龍盤、免洗筷,吃完之後就趕快收一收,丟到垃圾桶這樣,就是夜市啦、路邊攤。」

只是,潘威達和爸爸之間的意見不合,還是依舊常常上演。潘威達:「剛開始的時候,也沒有錢,然後就自己去布莊,買那個花布,就是東貼西貼,然後也被我爸罵,他說,你把店裡搞得這樣,五六色的幹什麼,亂七八糟,但是他並不了解我的用意,一直到東貼西貼過了一陣子後,生意有一點變好了,客人都說,你們是不是重新裝潢了,並沒有,我們並沒有重新裝潢,我只是在我的筷桶、我的點餐板,在我的一些牆壁上,做一些小點綴而已,客人都以為我們重新裝潢了。」

潘威達用客家花布裝飾了店面,還有廚師們的領巾、圍裙,對客人開始有吸睛效果,他繼續計畫再多些改變。

潘威達:「那個時候很好笑喔,例如說,我要裝那個投射燈,投射燈就是照了之後,菜會比較漂亮,裝了,我錢都花了,也買好了,然後我要開投射燈,我爸就說很熱,要關掉,又說很亮,要關掉,結果他去關,他跑到後面,我就跑去開,他出來看到有人去開,他又跑去關,然後他不在,我又跑去開,就是一直開關開關開關,他最後就跑出來大罵,誰一直給我開,然後客人都在旁邊吃飯,然後他就是這樣。」

現在,再提起這些父子間的衝突,雖然都已經是過去的事了,會這麼積極的想改變,除了拯救生意,潘威達說出了心裡話。潘威達:「應該是說,我不敢讓同學知道,我們家也是做餐飲的,因為我怕丟臉,有同學知道,你家做餐飲的、做鐵板燒或是什麼的,他會說想去吃,我會儘量說不要啦,我很忙,或是什麼,會盡量去支開同學,不讓他們來我們家裡吃飯。」

潘威達:「一方面是我們沒有一個好的環境、好的服務、好的餐點招待同學,那一方面,我的很多同學,都是餐飲的專業,我怕丟臉,那我怕讓他們失望,因為我自己本身是念這個,可是家裡就是所呈現出來的,卻不是那個樣子,那同學們本身都,反正就是同學們本身,也有去各個大飯店實習,所以,所以就是會。」

27歲的大男生,回首來時路,忍不住哽咽,回想他,怎麼讓這個在夜市旁的店面,有了新招牌、新商標,放大爸媽甜蜜蜜的合照,呼應台客之子和台客鐵板燒的誕生,還有店裡逐漸回籠的人氣,據說躲在廚房裡的潘爸爸,也漸漸開始融化,答應潘媽媽全力支持兒子,再引進電腦點單系統。

潘威達媽媽:「他說要品質提升啊,就是一定要這樣,要走企業化的,就一定要慢慢適應這邊,他說,他就一直說不要,我要改變那些傳統,不能一直做那些菜市場的生意。」

看著母子倆一起拿起鍋鏟,站在鐵板前,動作相同的身影,從前,炒鐵板燒,是她教兒子的,現在,讓老店起死回生,是博士兒子幫她上了一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新專利商標 的頭像
    大新專利商標

    大新專利商標事務所(台中:大業國際智慧產權事務所)(桃園:大新專利商標事務所),各國專利商標申請,地點:台中桃園,桃園商標台中商標

    大新專利商標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