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瑪蘭撞名原民怨酒商盜家徽
中國時報【洪安怡╱台北報導】
金車噶瑪蘭威士忌在國際競賽上獲獎無數,成了台灣之光,但「噶瑪蘭」名號響亮的同時,卻因「撞名」噶瑪蘭族,引發商標使用權爭議。近日金車文教基金會與噶瑪蘭族進行討論,基金會將朝資助祭典、提供獎學金等方向,協助噶瑪蘭族部落發展,預計6月底前再進行會議定案回饋機制。
濫用文化標誌 不被尊重
做為台灣第一座單一麥芽威士忌蒸餾廠,金車旗下Kavalan噶瑪蘭在國際競賽累積拿下超過270面金牌、8次世界威士忌冠軍獎盃、5次世界蒸餾酒廠冠軍,最貴的酒1瓶定價高達1萬元,卻也因使用「噶瑪蘭」一名引發爭議。
「我們的族群是文化標誌,不是商業用途!」身為噶瑪蘭族代表協商窗口、花蓮縣豐濱鄉新社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宮莉筠指出,噶瑪蘭這個名字長期出現在威士忌、包裝水、客運等各種商業使用,但族群未曾被知會,如同家族家徽被盜用一樣,感覺不受尊重,「既然用噶瑪蘭名當商標,部落其實是有期待,希望他們能回饋社會」。
金車文教基金會總幹事曾清芸指出,使用「噶瑪蘭」命名威士忌酒,是沿用宜蘭當地舊名,希望跟在地產生連結,並非對原民不禮貌,而金車噶瑪蘭早在1994年登記為品牌,儘管噶瑪蘭族長期進行正名運動,但直至2005年才被正名,若單就法律層面來看,金車噶瑪蘭並無違法問題。
曾清芸表示,其實目前已正名的16個原住民族群,或多或少都有類似問題,但基於企業社會責任,4月下旬和噶瑪蘭族進行過非正式會面,雙方都相當理性,噶瑪蘭族亦未對金車噶瑪蘭命名表達反對,只強調希望知道如何被使用,他們要的就是尊重。
智慧創作專用權 未含族群名
基金會也踏訪部落,了解當地發展狀況與資源匱乏情形。基金會初步已決定在社區關懷據點提供冷氣,接下來朝向補助祭典,以及設立獎學金等方向進行,鼓勵部落學童進行族語認證等,
曾清芸說,由於目前部落並非單一窗口,還需統整意見,思考解方,確切規畫預計6月底前可定案,但金額目前不便透露。
《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雖規範原民可以宗教祭儀、音樂、舞蹈、歌曲、雕塑、編織、圖案、服飾、民俗技藝等文化申請智慧創作專用權,避免誤用原民文化,但範疇並未包含族群名稱,換言之,使用原住民族名做商業用途,現行並無相關明確規範。
原民會傳智科指出,噶瑪蘭族大約有7個部落,分散於宜蘭、花蓮等地,新社部落僅是其中一部分,目前預計6月底噶瑪蘭族會成立共同基金管理委員會,統籌如專用權等資源分配,屆時就由此委員會和金車等相關企業協調回饋機制。